“大水利”的概念及其意义
伴随中国人类文明的出现就有了治水的历史,距今4200余年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而在禹之前早就有了各种治水活动。治水之重要,早有“欲治其国者,治水”之古谚可以佐证。中国人把水利概括为“兴利”与“除害”两类内容。现今大学中水利专业的教学内容仍然是紧紧围绕着防洪、治河、泥沙、水工建筑物、水力发电等传统内容。为有别于迄今为止的传统水利,把为满足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各类水利建设称为“大水利”,进行初步地分析和探讨。
一、为什么要提出“大水利”的概念
中国的水利建设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但真正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始于新中国。50年来,建坝近9万座,堤防25万余公里,极大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水利建设需要更新观念,树立“大水利”概念,理由有二:
(一)世纪水利建设在观念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尽管20世纪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人与水的关系日趋紧张,表现在洪涝灾害频繁,经济损失逐年增加;北方及沿海地区严重缺水,河道断流;水域污染严重,人畜中毒事故时有发生;水生物种群灭绝速度加快,危及生物进化过程。随着今后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上述问题都将进一步加剧,最终将从根本上破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造成上述问题是由于对水问题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在传统的水利建设中只强调了对水的资源功能的开发,忽视了对其环境、生态功能的开发和保护。对水资源功能的开发中,又忽视了我国水资源的稀缺性。
(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必然对水利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水利以兴利和除害为主要内容,未来社会将会对水质、水域景观、水生态等提出更高要求。休闲、旅游要求水域提供安全、舒适、优美的休息、娱乐空间,以密切人与水关系为背景的水文化将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涵。
21世纪水利建设方向的调整概括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调整人与水的关系。1998年长江洪水之后,国务院提出的退耕还林,退湖还田,移民建镇等重要方针,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调整。
二、“大水利”与传统水利的区别
21世纪大水利可概括为:
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水利与传统水利的差别,归纳如下表:
传 统 水 利
大 水 利
工作范围
以河道及其建筑物为主
包括河道在内的全流域管理
治水原则
强调改造自然
重视人与自然相适应
水功能开发
资源功能
资源、环境、生态多功能
对象水体
只考虑水的物理特征
考虑水的物理、化学、生态特征
学科支持
水力学、岩土力学、结构力学等力学理论体系
力学、环境、生态、社会经济等多学科
流域管理
以河道水系管理为主
对流域内水系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
流域观念
不尊重流域圈存在,盲目跨流域引水
尊重流域圈存在,促进节水社会形成
防洪减灾
防洪工程调度、工程抢险
全流域风险管理
河道治理
断面规则化、渠化
断面多样化、自然化
堤防建设
破坏水陆连续性,湿地消失
采取湿地保护措施,保持水陆连续性
大坝建设
破坏河道及生态连续性
加强过船、过渔设施建设,保持河道及生态连续性
水资源利用
侧重于经济用水,造成黄河断流
同时兼顾经济、环境、生态用水
后 果
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不可持续发展
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
(一)工作范围:大水利是把流域作为天地生的基本单元,把流域内的天文、气象——地理、地貌、岩土——人类社会、生物圈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规划、整治和管理。而传统水利虽然也提出流域规划、开发和管理,但其基本对象还只限于河道及其水工建筑物。
(二) 治水原则:大水利重视人与自然的适应及和谐共处,协调人与自然、生态、水之间的关系,约束人类的不当行为。而传统水利则比较强调对自然的改造,追求大工程建设。
(三)水功能开发:大水利重视对水体资源、环境、生态功能的综合开发。而传统水利比较注重对水体资源功能的开发,以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与生态的长远社会效益比较忽视。
(四)对象水体:大水利中的对象水体是指包括污染物、水中生物在内的水体,综合研究水的物理、化学及生态特征。而传统水利中的对象水体是纯水,只研究其物理特征。
(五)支持学科:传统水利主要以力学体系为支持学科,包括水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水工建筑物、水力发电等。而大水利除上述力学体系外,还需要有关水环境、水生态、管理、社会、经济、法学等方面的知识。
(六)流域管理:目前我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的职权较小,还很难对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防洪、水资源保护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更谈不上对流域进行管理。而大水利则要求将管理范围由目前的河道水系管理扩展到对水系有影响的各种流域内因素进行管理,如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开发,污染排放,耗水企业,地下水开采等。
(七)流域观念:流域圈是客观存在,流域所特有的天—地条件,形成了流域所特有的生态特征。因此,根据天文气象的变化而调整水—土平衡条件,是流域管理的重要内容。大水利尊重流域圈的存在,注意保持流域的生态特征及其多样性,对可能造成水—土平衡条件大幅度变化的人类行为,如大规模跨流域引水工程采取谨慎态度,对缺水地区以形成节水社会,适应自然为主。而传统水利,不太尊重流域圈的存在,以修建大规模跨流域引水工程为自豪。
(八)防洪减灾:我国近千年来都是采取筑堤拦洪,即“两堤一河”的防洪布局。大水利则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各种非工程措施,对全流域实施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在广大洪泛区采取管理措施使其洪水灾害发生时,社会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
(九) 河道治理:传统水利的河道治理理论是基于水力学的最佳水力半径的概念,用最经济断面输送最大流量。治理后的河道丧失天然河道的特征而被渠化。而大水利中河道治理的原则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从生态角度而言,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性,大水利倡导河流向自然回归。
(十)堤防建设:传统水利中堤防建设成为主要工作内容,而堤防建设的最大问题是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水—陆连续性的破坏又导致水—陆生态连续性的破坏。因此,大水利十分重视对水生物及沿河湿地及水—陆连续性的保护。
(十一)坝建设:大坝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象征,高坝大库的建设又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体现。但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大坝建设破坏了水流的连续性,破坏了生态的连续性。再加上库区淹没和移民,库内水深和水温及水流特征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问题。大水利建设对筑坝取慎重态度,在筑坝的同时将采取可行的补偿措施,如过鱼设施,尽可能保持生态连续性。
(十二)水资源利用:由于水资源的稀缺和它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以经济用水为目标的水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加,因而造成黄河及北方河流长时间断流,黄淮海地区及沿海城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而大水利则要求对经济、环境、生态用水,综合规划,统筹兼顾。
(十三)后果:传统水利不符合保障流域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常造成流域内生态和环境的恶化。而大水利的着眼点就是充分发挥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提高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实现流域内的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搞好大水利建设
大水利建设的基本特点是:
(一)尊重流域圈;
(二)强调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搞好“大水利”建设,首先要突出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从“大水利”的概念出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由中国七大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大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各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因此首先要尽快建立《流域管理法》,扩大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把目前流域机构对水系的管理扩展到对全流域的管理。同时尽快制定各流域的综合整治规划,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扩展为对流域国土综合整治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流域水资源、环境、生态功能规划。在防洪方面实施对全流域的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同时对已遭受到严重破坏的流域水生态环境有步骤地修复。
为搞好大水利建设要首先抓新人的培养,改变大学的教学课程,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大水利”建设知识的人才,才能适应今后大水利建设的要求。“大水利”概念形成将有利于我国各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考试考试网特别推荐: 免费视听 网校辅导 在线模考
上一篇:黄泥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度保证的主要措施
下一篇:三峡工程与长江治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