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科目:工程经济 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工程项目管理 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相关课程:环球网校二级建造师考试培训视频课程简章
工程类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监理工程师 一级造价师 二级造价师 一级建筑师 二级建筑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结构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一级消防工程师 二级消防工程师
工程类  注册测绘师 环评工程师 城乡规划师 房地产估价师 电气工程师 岩土工程师 暖通工程师 环保工程师 水利水电工程师 化工工程师 给排水工程师 造价实训 BIM
财经类  初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高级经济师 初级会计职称 中级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师 税务师 统计师 初级审计师 中级审计师 基金从业 证券从业 期货从业 银行从业
健康类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卫生职称考试 临床执业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 中西医执业医师 口腔执业医师 健康管理师 育婴师 中医康复理疗师 中医养生保健师 小儿推拿师
综合类  导游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咨询师 社会工作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人力资源经理 人力资源实训 软考高级职称 软考中级职称 英语翻译资格 公共英语
    当前位置: 环球网校 >> 一级建造师 >> 考试资讯 >> 管理与实务辅导资料 >> 文章内容

城市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减灾设计

  因城市人口剧增、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和其它发达的国家一样都非常重视城市的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和减灾工作的管理。城市减灾管理既是一门系统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科学,其中构造适合城市发展和灾情特征的减灾模式是减灾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减灾管理模式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学、减灾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多种学科,到行政、专业和社会等三类灾害管理系统。针对城市灾情特征、发展趋势和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实施综合减灾管理是在对灾害事故发生发展规律和减灾工作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基础单元和设施,是城市减灾管理重点对象之一。本文就城市减灾工作管理与智能建筑之间的关系及智能建筑如何进行减灾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城市的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灾害事故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重大自然、人为灾害和事故隐患依然存在,并且一些新的致灾隐患还可能不断出现:二是原有的致灾隐患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不断扩展、激化,新的致灾因素还在不断呈现(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流行性传染病、雷击对智能化建筑和设施的危害等):三是人为事故在灾害发生次数、灾害损失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从城市灾害事故和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其灾害事故在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危害对象及灾损程度等方面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经济系统非常复杂的交织于一体,使得任何单一、局限某一领域的行政与技术的管理手段都无法应付,必须要求采取综合的减灾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防范与应付灾害事故。从城市灾害事故的现状特征及趋势分析来看,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新的致灾因素和灾害发展的重要隐患之一。因此,智能建筑中灾害的预防和防灾、减灾管理就成为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应急指挥系统,已经可以把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监控系统和车站、码头、地铁、机场一样切入到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对重要的、大型的,高层的智能建筑作为城市防灾、抗灾、减灾的重要目标,强化了城市对灾害控制的实时性。

  2.开展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的必要性

  2.1大型建筑内灾害发生和表现的几种形式

  (1)自然灾害

  雷击、地震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突然停电、停水;气体输送管道的破裂引起的有害气体的泄漏供电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设备老化故障引起的事故,电梯困人:水灾:传染病的流行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2)人为事故

  人为引起的火灾、盗窃:坏人的破坏引起的停电,停水、有害气体的泄漏、爆炸:操作不当引起的设备故障的蔓延等。

  (3)混合型的事故灾害

  设计与管理不善引起的火灾、爆炸、停电、停水、有害气体、液体的泄漏;设备故障引起的灾害等。

  2.2智能建筑灾害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由于致灾因素的相互叠加,城市减灾的群发性还体现在各种灾害的链状的特点,当一种灾害发生后,时常会发生一连串的衍生灾害,这种现象称为灾害链。城市人口、建筑和经济因素的高度密集,相同等级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比农村相应增大。建筑的密集,大型建筑的人口众多,当灾害发生时,是灾害容易衍生的场所,可能产生灾害“放大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实力强大,决定了城市防灾资源和智力资源非常丰富且相当集中,只要能够有效地加以综合利用,就可以提高综合减灾、综合效益。由于大厦内智能化系统的存在和考虑了减灾管理,又可以体现城市灾害的“缩小效应”。因此,智能建筑必须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在设计、建设和管理智能建筑时必须体现减灾管理的理念。作为城市减灾管理的一个单元,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城市尽可能实现灾害“缩小效应”的效果。

  (2)智能建筑理论发展的需要

  虽然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智能建筑定义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智能建筑一定要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使用、居住和办公环境。这就是说,提供环境愈安全,智能建筑就愈好。所以说智能建筑的减灾设计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发展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是大型建筑内灾害隐患增多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防灾减灾内容设计不完全

  目前智能建筑防灾减灾设计主要考虑火灾和盗窃破坏等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火灾报警系统和综合保安统。近年来对防雷接地设计也开始了重视,但是对突发性灾害,缺少技术防患和减灾安全管理,目前智能建筑设计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描述。

  3.2防灾系统增多时系统联动关系不清

  智能建筑中,当某层发生火灾时,又突然停电(或火灾要切断该层电源),按常规设计,突然停电时为了防止失窃,门禁系统控制门要求处于关闭状态。而同时发生火灾时,为了人员生命,要求火灾层人员能赶快脱离现场,门要迅速打开。由于系统联动设计考虑不周,或没有在集成系统中进行综合减灾管理设计,延误了救灾的宝贵时间,往往会影响急救放行准备和大厦物管人员做急救现场处理工作。这些没有减灾管理设计,与各急救中心不能及时联系,大厦保安人员或物管人员没有准备等,延误了救护的实时性,造成的危险就更大。还有其它一些减灾管理设计,在目前的智能建筑集成时考虑甚少。

  4.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和方法

  4.1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

  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内涵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联动过程。它应该以建筑为平台、为基础,包括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的整个过程。

  (1)结构:从建筑结构开始,有建筑抗震设计、防雷设计、防火设计及消防安全通道设计等。

  (2)系统:从智能化系统设计上,有火灾报警系统、综合保安系统设计等机房防雷接地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突发事故的应急指挥系统等。

  (3)服务:从服务方面讲,包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和实用办公、生活、居住环境,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咨询服务,提供突发事件救助服务等。

  (4)管理:包括建筑的使用、维修管理,系统使用维护管理,服务、设施和人员管理,防灾、抗灾、减灾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等。实质上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的4项基本要素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建筑的防灾减灾设计是智能建筑基本的设计内容之一,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好坏有关,也是实现系统综合优化、实现系统联动控制、实现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系统集成达到1 1>2的目的和效果的基本要求。

  4.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实现减灾的基本方法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IT)与建筑技术(BT)相结合产生的智能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有效结合,就需要系统集成技术来支持。除了结合建筑技术建立必需的电子技术系统外,还要把这些系统结合起来,发挥综合防治效益,对一些没有建立防灾电子系统的灾害。如突然停水、停电、有害气体泄漏、设备故障衍生的突发的灾害等,实现人、机结合的综合减灾、防灾管理设计。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中建立相应的管理应急处理措施和模型,并且实现与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互通、互联,作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体系的一个结点,充分发挥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作用,这是目前智能建筑实现减灾管理基本方法和手段之一,所以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设计时,必须对减灾管理设计进行考虑。

  5.加强智能建筑的防灾减灾设计管理,适应城市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需要

  “十五”期间,我们国家加快了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智能建筑作为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基本单元之一,智能大厦的建设应该顺应这个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做好智能大厦的社会化工作。几年来,我国的一些单位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许多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这些工程的建设虽然对于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行业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进一步认识到智能建筑不仅是一项建筑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因而在考虑智能建筑问题时,仅仅从智能建筑的基本理论来进行研究和系统设计是不够的。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它还需要和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的构思和理念联系起来,智能建筑和城市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起来,智能建筑不仅仅发挥了本身功能效益,还要与城市发展同步,发挥智能建筑外延的作用,产生更多的新的功能和应用。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与体现城市灾害损失“缩小效应”的城市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设计联系起来,智能建筑给人们的安全感就愈大,社会对智能建筑的需求就愈大。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智能建筑事业向前发展。




上一篇:核电站常规岛技术方案
下一篇:水利:CTE翻板型滤池